“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春分已至,又是一年采茶时。趁着天气晴好,梅州各地茶区、茶园、茶山都忙碌起来,陆续开始采摘、制作今年的春茶。近年来,梅州市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截至2021年,梅州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2.73万亩,约占全省茶叶总面积的1/4,产量2.56万吨,目前建设了梅江区、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梅州市乡村振兴产业抓手之一,这两年茶叶产业在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各方面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打响了梅州“嘉应茶”品牌,茶叶产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提品质 优质茶园产好茶
“高山云雾出好茶”,梅州地处山区,茶区平均海拔较高,位于梅江区清凉山的茶园更是平均海拔达到了800多米,终年云雾缭绕。走过山路,穿过云雾,在梯田状的茶山上我们看到茶农们正一边说笑一边熟练地采摘着今年的头春茶。
“我采了几天了,今年天时比较好,茶叶的收成和质量应该都会比较好。”背着采茶篓的茶农吴金华笑着对记者说。吴金华表示,今年雨水充足,茶树的发芽率较高,因此今年他的茶园预计比去年增产20%至30%。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时节,同样繁忙的景象也出现在位于梅县区上官塘的梅州振声生态茶园中,“‘茶青前一天采是黄金,后一天采是木碳。’今年茶青长势好,品质也提高了,现在人手不够,在抢摘。”梅州振声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飞绮说,茶叶质量不仅与气候有关,更离不开茶园的管理。他们除了一如既往保持纯手工采摘外,
也坚持不用农药、人工锄草,用豆粕有机肥代替化肥,“提高了茶叶的质量,使茶喝起来更香、甘、滑。去年我们公司也被评为广东省生态茶园了。”黄飞绮说。
据悉,梅州市在多年前已经转变粗放式种植茶叶的方式,鼓励茶企和茶农重视茶叶质量,在施用有机肥、准确把握采摘时机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不断做强做优“嘉应茶”产业,并不时派出农业专家团队前往各县(市、区)企业、合作社送技术“下乡”,指导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生产等,帮助茶叶产业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梅州市将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涉农项目,争取更多省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在老旧茶园改造、标准化种植、有机肥替代、农药管控、设备更新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和鼓励茶农、茶企匠心种茶,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
树品牌 抓住机遇拓市场
在梅江区清凉山茶山下,制茶厂的机器轰隆隆地响着,制茶师傅们正忙碌着将经过晾青萎凋的茶青送进制茶机,一丝不苟地按照杀青、揉捻、干燥、炒青四个步骤进行客家炒绿的制作。制茶师傅告诉记者,经过以上四个步骤炒好的客家炒绿就可以喝了,但是比较消食。存放半个多月至一个月后再二炒乃至多炒,能够散发出浓郁、独特的“炒米香”,让茶性更加温和,也更适合居于相对湿冷山地的客家人饮用。存放时间越久,客家炒绿越发醇厚而柔滑,更有“去湿趋温”的功效,因此被客家人称为“暖肚茶”。
在梅县区新县城有不少茶叶店,永盛堂就是其中一间。“客家炒绿性价比高,入口醇爽,回甘好,梅州人喝茶比较喜欢这种味道,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好卖的。”店主黄俊发告诉记者,今年头春茶刚刚上市,他就接到了不少客家炒绿的预订单,除了本地订单,还有不少订单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客家炒绿是“嘉应茶”中的一颗明珠。“长寿之乡嘉应茶,一叶一芽吐芳华。”梅州市自打造“嘉应茶”品牌以来,持续多年在国家农交会、省农博会、杭州茶博会、广州茶博会等重要展会设立嘉应茶展区,组织举办嘉应茶专场推介会,树立嘉应茶品牌,展示嘉应茶魅力。同时经常以“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茶企、茶农积极参加各种茶事活动,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茶叶品质。
经过多年努力,“嘉应茶”声名远扬。梅县绿茶、大埔乌龙茶、梅江区清凉山茶、丰顺高山绿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五华县棉洋镇(红茶)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梅江区西阳镇(茶叶)、丰顺县潭江镇(潭江高山茶)等7个镇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镇,梅江区西阳镇桃坪村等39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村。截至目前,梅州有78家茶叶企业获SC认证,73个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有10个企业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名茶”,7个产品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我们企业接下来想重点为商务年轻群体做一些产品,比如冷泡茶、速溶茶,不仅方便、好喝,颜值还要高。”梅江区一茶叶企业负责人这样规划接下来的公司发展方向。“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绿色、环保、优质的健康长寿茶。”梅州振声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飞绮也在展望未来。越来越多茶企、茶农在提升品质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开辟市场,进一步擦亮了“嘉应茶”品牌,走出了乡村振兴致富路。“通过提质增效、品牌宣传,梅州的茶叶产业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黄海英表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